在古典音樂的環境裡頭一直埋頭學習,之後呢?-聽聽我們的經驗與看法

文/謝啟彬

不要再跟我爭辯說「你遇到的例子都只是個案,並不能代表全部」
我們看過同樣的個案,相加起來已經很多很多個了
在我們唸古典音樂系的年代裡,沒錯,唸的不是第一志願的學校
但是至少我們知道那個標準,我們也都格外去做了很多學校裡頭沒教的事
而學校的要求,我們一樣都沒少過,照樣把該盡的本分做完


所以我們雖然現在轉換了跑道,但是那個付出的心意與力氣,跟學習古典音樂是一樣的
而奇妙的是,體制內的教育,尤其到了大學生甚至研究所了
到底只是教學生乖乖做完每學期的考試、報告,練完老師講的曲子就好
還是真的在做「高等教育」呢?同樣的,大家可以怪環境,可以感嘆現實
但是音樂系學生的素質、認知,甚至程度,已經常讓我們有種「瞠目結舌」的感覺

不要用我們任教的學校來猜是哪間,我們的許多學生來自國內各大學音樂系與研究所
甚至包含許多歸國學人、演奏碩士博士等等,新舊男女各年紀各世代都有
我們認為古典音樂人應該有怎樣的程度,這不是我們嚴肅,而是自己走過的路、接觸的環境
同樣的,我們自然也會以非常嚴謹的態度來要求所謂“非古典音樂”的學習與精進
這根本都沒有偏哪邊嗆哪邊,只是希望不同領域都很專業,也都彼此知道值得敬重之處


相信很多我的“非古典科班出身”學生,也都從我們的日常教學與部落格文章中
學到了許多古典音樂的寶貴之處,以及真的偉大到令人落淚的感動
但是,「真」是我們要求的,不管是自我或是教育
一定要講真的事、有用的東西,實在的道理
我也非常厭惡許多沽名釣譽或是浮誇的各種音樂圈內人士

而今天的重點,只是想要強調,所謂的「科班」與「正規」與「體制內」等等
是不是真的足夠培育出足以應付學校外的世界與未來需求的人才,這點。

接下來,請大家先看完這段影片:



個人是覺得,還是要聽一點「領域之外」的意見
不要常覺得「我們這種很高級很深奧」「演一些流行的大家比較能接受」
這就是所謂的「本位主義」作祟

你要講任何音樂,都會是學問,每一種音樂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浸淫
你說你很辛苦,五月天也會說他們很辛苦
你說練琴要練很久不容易,鍾興民也會跟你說要熬夜趕編曲很累不容易

現在影片想呈現的就是,那個「供需失衡」與「畢業後就業」的情況
台灣的古典音樂人才培育搖籃,如何跟台灣市場接軌的問題

我任教的學校,算是很活潑開了很多課了,但是教了這麼多年
我還是覺得一遇到主必修或重點課,其他課就得“讓步”的問題

如果羅玫雅提到了古典音樂的步調,跟現代人的步調有所差異
那這不就是一個切入的角度?
而不是硬要現代人步調變慢,或是認為往流行靠攏就是解藥云云

另外,就是政府的角色扮演,影片中還是講到政府應該補助扶植
在我的觀念與實際經驗中,這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

政府是政治管理的集合,不管你喜歡或討厭哪個領導人
他所帶領的政府,需要做的是資源平均分配,尤其是民主制度下

光是「你們爵士的要資源,那國樂的國劇的小劇場的佛朗明哥的也會覺得不公平」之類的話
我已經從公務員或政府首長口中聽到不知道多少次了

然後我們所專精的音樂領域去接受補助審查或甚至合作標案等
來審查的委員都是“古典樂界大老”,他們不一定懂你的領域
但是他們有權利決定你們的生死,或是會給一堆「本位主義」的意見

政府到底要做些什麼?不是只是平均分配或是誰喊就補助誰
要從改善教育體系與教育制度著手
偏偏這是最難做的也是最難短時間看出效果的
然後來開會的學者專家,個個都有一套
但是最好的一套根本就很難用「妥協平均」來取得
只能決定一個大方向而已

譬如,如果可以解決我常問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的音樂教育總是很早開始,卻又很早結束?」

(台灣的小朋友都很早學音樂,兒童音樂市場彷彿很大
但是很多人上了中大學或出社會就全斷了,除非走專業路線
然後都是要空閑了或年紀大了才又回來學音樂或樂器
結果不管你小時候學或老來學
你學音樂的層次一直都在初學學樂器階段
基層音教老師面對的幾乎都是這樣的學生族群
學者專家有看到嗎?
至少我們看很多,因為我們的學生幾乎都是這類的老師)

可能最前頭講的那種大學研究所音樂科班人才畢業出路問題
就不會通通擠在22~26歲的關卡(畢業了投入市場才發現跟學校環境不同)
也可能對於一般民眾的藝文欣賞熏陶或音樂學習,能夠再拉長更遠
而不是現在縣市政府常見的把一流名家直接免費丟給觀眾“體驗”
實際上對於宗旨裡頭常寫的「提升」沒有幫助的做法

當然還有很多可以講的,影片中的師生覺得悶,我們也覺得悶
但是我喜歡能夠有方法去「解決」,而不是大家一直丟「問題」
請注意我講的是「解決」(或做法),而不是簡單的「答案」
而要解決問題,通常得拋棄很多原來習以為常的事情
不然,就會一直打死結


看看在我的生長年代裡,還有三台電視大樂隊
但是孔鏘出來後(當時張菲是他的後台)
三台樂隊可說是迅速瓦解,我還經歷過各家人馬你爭我奪地盤的時代
老樂師們很感傷,很不爽,很無奈,但是這就是時代趨勢
因為那些編制無法再演奏更新的音樂曲風,再怎麼寶貴
在商業利益的電視台考量下,還是得捨棄(其實老三台都還算某種程度公營的呢!)



有機會也可以看看「Standing In The Shadows of Motown」這部紀錄片
很感傷,很感動,但是也是個不敵時代風華的故事,這不就是「歷史」嗎?
但不同的是,摩城之音的老樂手們,有人多年後為他們“平反”
而事實也證明他們對奠定當代的流行音樂底藴是有貢獻的~

寫太多了,該停筆去練團了!

另外,中間那段影片中的段老師,您把咖啡放在鋼琴蓋上囉!這在很多學校都會有鋼琴老師出來罵人的哦!:P





延伸閱讀:

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棧:藝術,總是需要多一點的「Extra」,不管是天份、才能或是努力,三者都需要

知道問題在哪裡不夠,要突破萬難堅持去做才夠—音樂水準的追求要靠徹底體悟與行動力

別再一直切割分類以為懞懂了—為什麼學習爵士樂很重要?我指的是完整而有系統的學習

流行音樂如何進入古典音樂教育體系?—再度從現況抽絲剝繭與提出經驗談

有關摩城之音(MOTOWN)以及相關需要被知道的事

寫了很多給古典音樂學子或教師的認真文

這裡還有不少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