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您完整追尋當代音樂的源頭 – 紐奧良爵士樂(New Orleans Jazz)風格鉅細靡遺全攻略

文/謝啟彬


在介紹了許久的Swing Feel或Groove之後,我們多年來在推廣爵士樂的講堂活動或是教學活動上,也介紹過所謂「紐奧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的風格,在幾首啟彬與凱雅的原創曲,或是當代爵士樂大師名家的作品中,也都能看到「New Orleans Jazz」或是「Second Line」的蹤跡。這真的只是一種老爵士風格而已嗎?到底它能夠有什麼樣的效果與延伸?今天就讓我們好好地來研究一下「New Orleans Second Line」吧!

在爵士樂的發源地 – 美國南方的紐奧良,爵士樂從藍調(Blues)發展而來,在這個大港口與熱鬧的商業城市中,當地人漸漸地將原本流行於白人階層的民謠如佛斯特(Stephen Foster)的歌曲、教會的福音詩歌、波卡舞曲(Polka)拿來演奏演唱,尤其因為南北戰爭的影響,許多軍樂隊與他們的樂器都被大量運用到,我們現在如果聽非常傳統的美國民謠、鄉村音樂或蘇沙(John Philip Sousa)的進行曲音樂,還是能聽到很明顯的「貝斯一三拍 2-beat Feel」,以及「小鼓或高音下在反拍上」的感覺:





注意聽這些曲子的和聲,都是非常“歐洲”的,也就是古典音樂的和聲,這表示爵士樂並不是「全黑」的,因為在和聲的結構上,有絕對的調性音樂影響。

然而來自黑人族群的影響,卻在「藍調味」(Blues Feel)與「切分律動」(Syncopated Rhythm)上大大加深了這些音樂的差異,當時的黑人或在地紐奧良人們,會說把這些音樂「Rag」一下 – 你可以說是切一下或扭一下,就變成了所謂的「Ragtime」,這就是爵士樂的前身,或說是早期的爵士樂,大概在西元二十世紀成形,而現今被發現最早的錄音,來自1917年,由「Original Dixieland Jass Band」錄製,所以有人稱它們叫「Ragtime」,有人稱它們為「Dixieland Music」,但是其實都是來自紐奧良的New Orleans Jazz。

我們來聽聽,截至目前還有許多樂隊,仍大量演奏這樣的風格,不管在廣闊的美國或歐洲,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在進行曲的範疇中被稱為「Dixieland Style」,所以白人通常會說這叫迪克西蘭音樂,相信有去過迪士尼樂園(Disneyland)的朋友,一定常聽到這樣的風格:



我們多次造訪日本,也看過在日本仍有很多老樂手玩Dixieland Jazz Band的,之前在歐洲留學時看過更多,譬如很多比利時小村莊裡頭就會有個業餘的樂隊,那些老爺爺在玩的音樂,有人吹喇叭有人吹薩克斯風有人吹豎笛有人打鼓,就都是迪克西蘭爵士風格,再強調一次,在很多時候,Dixieland Jazz = New Orleans Jazz = Early Jazz,不要忘記!



至於為什麼後來愈來愈多美國人希望將「Dixieland Jazz」正名為「New Orleans Jazz」呢?喔,對了,關於NBA中為何是猶他爵士隊(Utah Jazz)的典故,在這篇文章中已經提過囉!這時候,我們要回來看一下「Dixie」這個字,因為他代表「南方人」的意思,跟北方人Yankee剛好相反,也就是MLB紐約洋基隊的洋基。當牽扯到美國南方或北方的分際,再加上黑白種族的歧視時,有時候有些稱呼就會比較“刺”一點,就好像你說南部人,但是也可以說是「下港人」,但是這個「下」字卻會讓有些人比較介意,而「Dixieland」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加上非洲裔美國人對美國甚至是世界的貢獻,也是逐漸地被平反甚至是凸顯的,所以,當可以黑白平等討論時,用城市地域的名稱,的確比較適合。也慢慢地,許多從前被認為是下流、低俗、庶民的黑人族群文化,能夠慢慢地受到重視,甚至了解其脈絡影響。甚至,爵士樂真的就是一種「灰色」的音樂,也是我不斷強調著的,因為就是融合了黑白,才有爵士樂以及後續大江大海的諸多音樂風格的產生呀!


這些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在早期有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當作喪葬樂隊使用,也就是我們在台灣俗稱的「西索米」,加上另外一個重要的演奏演唱場合,就在紐奧良的Storyville區,正是燈紅酒綠尋歡作樂的「紅燈區」,因為凡大港口必有聲色場所,服務往來各地的水手與商人,提供了夜夜笙歌的場合,而爵士樂也藏身於這裡,所以我們常會說爵士樂的起源,就是美國南方的「那卡西」與「西索米」!Jazz這個字也從這裡而來,原來叫Jass,是指「不正經的音樂」之意。



好,讓我們專注在「西索米」上,因為這是本文的關鍵!大家可以先參考上面這段簡報影片,簡單說來就是彼時的黑人皆出身貧寒或下層階級,當他們有生老病死的狀況時,許多如同社區協會、村里活動中心、互助會之類的組織,就會扮演扶持與協助的角色,譬如幫過世的民眾辦後事 ,買棺木找墓地,安排樂隊與遊行,協助安置遺族等等。

此時這些樂隊就派上用場啦!通常在遊行的第一段,氣氛是哀傷肅穆的,演奏的樂曲也多是流傳下來的福音詩歌(Gospel)、黑人靈歌(Spiritual)等,而樂隊、棺木與家屬,也在第一線上,所以他們是First Line。

然而到了第二段時,彼時的黑人相信因為生活困苦、生命飄渺,所以應該要“慶祝”上天堂,讓上帝接走,不用再過苦日子了,所以便開始演奏輕快的歌曲,所有人開始跳舞,包含在後面看熱鬧的群眾,這些群眾有時候只是鄰居,甚至是遊民,就跟我們小時候看遊行愛看熱鬧一樣,甚至有時候還會有免費的食物可以拿取,如果這個葬禮辦得比較豐盛的話,譬如過世的是個重要人物或是人瑞等等。

所以,第二段音樂,演奏讓第二線的人跳舞,也就是Second Line,這樣的音樂風格,就慢慢地被稱為「New Orleans Second Line」了!隨著時間的演進,就不再只有喪禮會演奏,任何在街頭遊行的音樂都演奏這樣的「Second Line」風格,紐奧良最知名的音樂風格於焉誕生!

我們馬上就來看看一個地方耆老(他綽號叫「Doc」所以應該不是醫生就是個博學之人)的爵士葬禮吧!看到那個舞步、聽到那個音樂了嗎?這就是「Second Line」!



如果上過我的學校課程或是爵士講堂,就會看過我在課堂上播放007電影「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的片頭,因為場景發生在紐奧良,所以剛好第一段慢、第二段快,導演充分運用了紐奧良風俗的特色,融入在電影的爾虞我詐與間諜懸疑氣氛中,非常妙!不過據說此片當初於1973年推出時,也曾遭受「污名化黑人文化」的罵名呢!^^


我們來看看美國爵士樂壇中,最致力推廣與復興「完整爵士樂歷史」的小號手Wynton Marsalis,在前輩的葬禮中重現紐奧良的風俗文化場景。這就是第一段慢的,跟電影中一模一樣,曲子的名稱叫《Just A Closer Walk With Thee》,是一首福音詩歌,Thee的意思就是You,請注意聽那個感覺,以及待會會介紹的和絃架構:



而這段就是快的「Second Line」,它也變成了一首曲子的名字,是一首Bb Blues,請注意大家在演奏完主題後,是集體一起即興的,以熱鬧為主,主要根據和絃音與藍調音階來演奏,一直要到Louis Armstrong設定了「即興必須輪流」,才變成我們今日習慣的爵士樂「流程」:



我們先看一下《Just A Closer Walk With Thee》的和絃進行,很明顯地我們可以看到來自福音詩歌(Gospel)的影響,這也告訴了我們為何在藍調原生音樂(Blues Oriented Music)中,Major與Dominant的聲音界限非常模糊的原因,因為7下降到b7,就是一處「藍調音」(Blue Note )的所在,而所謂屬和絃也不是真的屬和絃,因為它不一定會「解決」回到主和絃,只是「聲音長得像屬和絃」,當然,也還是有會解決的段落,不要忘記,爵士樂就是「黑加白」啊!



在紐奧良爵士風格中,會很常出現上述第三行到第四行的和絃進行模式,這是來自福音詩歌的和絃進行,基本模式如下:

IMaj - I7 - IVMaj - #IVdim7 - IMaj/5

以古典和聲的講法,這樣講比較嚴謹,等於是個Secondary Dominant的概念:

IMaj - V7/IV - IVMaj - #IVdim7 - IMaj7/5

其實是一樣的進行,用Bb調看就如上面譜例記載的那樣,用C調看的話就是 C - C7 - F - F#dim7 - C/G,重點其實在於你有沒有感覺到「Voice Leading」(聲部間的水平移動)而已,演奏時也要凸顯出來,在C調上就是C-Bb-A-A-G(這裡指的是單音),在Bb調上就是Bb-Ab-G-G-F(也是單音)。

另外一種變化型,是把第四個和絃同樣用「Voice Leading」的方法想,和聲理論上變成是「下屬小和絃」(Sub-Dominant Minor; SDM)的概念,SDM可以取代Dominant回到Tonic,也就是:

IMaj - V7/IV - IVMaj - IVm - IMaj
IMaj - V7/IV - IVMaj - bVII7 - IMaj

用原來的Bb調看就成為Bb-Bb7-Eb-Ebm-Bb或是Bb-Bb7-Eb-Ab7-Bb,不過重點在於你聽到另一條Voice Leading Line,也就是Bb-Ab-G-Gb-F(這裡指的是單音)。

這時候你不用知道1940年以後的Bebop,光在New Orleans Jazz裡頭,你就可以知道,什麼叫做「旋律繞著和絃走」了!不信聽聽Wynton Marsalis與他的薩克斯風手,運用《生日快樂歌》來即興時,正是「引用」了《Just A Closer Walk With Thee》的和絃進行喲!這樣才能出現熟練與流暢的即興線條呀!這也是「在旋律上找出適當的和弦進行,然後再於和絃進行上創造出新旋律」的爵士樂根本奧義之由來。



而知名的紐奧良爵士名曲《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也有上述的兩種版本,我們來聽聽Louis Armstrong的“某個”版本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樂理不是法律,也可以隨時變動,即便連爵士音樂家都可能會在同一次演出中稍微調整,譬如剛剛提到的這組五個和絃的進行,在George Gershwin的《I Got Rhythm》中之第五至第七小節中也能聽到,這都成為爵士樂中的慣常用法了!



這是Ab調的和絃進行譜:


當我們回到街頭,這個紐奧良行進樂隊又把IVm換回來#IVdim7囉!這裡是F調的,請認真感受他們的「和絃進行」與「和聲色彩變換」,如果只是一直聽「旋律」(Melody),就找不到這種奧妙啦!


讓我們再回到剛剛的「快的第二段」,也就是第二線的音樂風格,這首曲子原本的名字叫做《Joe Avery's Blues》,但是因為太常在Second Line的段落中使用了,久而久之爵士樂手就直接叫這首為《Second Line》,請再回到剛剛的影片中聽聽,這首的旋律非常簡單易記,都是和絃音(琶音)的短樂句(Riff),就是這樣,大家才能高興地跟著唱歌跳舞啊!


再補一個Wynton Marsalis在室內的演出吧!如果你真的要學會New Orleans Jazz風格,一定要多加揣摩與模仿他們的樂句,不要刻意去想很困難複雜的東西,因為那將會非常「離題」的!



我們再藉由Wynton Marsalis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閉幕式中的演出,重新感受紐奧良爵士樂中的First Line與Second Line連結吧!....什麼?你問我為什麼這些遊行中都有雨傘?哦,其實那原來是陽傘,是給仕女們所用,因為紐奧良很熱,在戶外走路當然要防曬啊!只是後來慢慢演變成為一種表演用的道具,也象徵著一種法式風情,不管在婚喪喜慶的遊行中都能看到了!



記得我從一開始就一直強調的嗎?紐奧良這個城市裡頭有各色人種,即便非裔美國人是大宗,如Marsalis家族就是紐奧良出身的,但是也有諸如像Harry Connick Jr.這樣的音樂家,也是從紐奧良來的呢!強烈推薦大家觀賞這片DVD,是他1993年在紐約的現場,裡頭他與樂團團員們大量且盡情地示範了很多紐奧良爵士的演奏方式、遊行方式與舞蹈方式,是一場看了心情會大好的音樂會哦!


再來要討論的,就是有關於紐奧良音樂「節奏律動」的部分,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基本的Bass演奏方式,是所謂的「2-beat」,也就是跟原來的Polka與March很接近,但是有時候會加上一點跳動的後半拍,這也是造成「Swing Feel」的一大要素,雖然說紐奧良爵士跟搖擺時期爵士的Swing Feel,還是不大一樣,前者沒有那麼三分,卻也沒有那麼兩分,等於是非常動態地維持在中間地帶,而且常會於「剎車」的時候突然從Swing Feel回到Straight Feel。

我們先看看通常由蘇沙號(Sousa)所演奏的Bass Pattern(由此你就可以知道進行曲與紐奧良爵士的關係),而在非行進的樂隊演奏時,就會由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來演奏:



而這樣的律動就會出現在Banjo的伴奏,或是小鼓的打點上,非常重要!因為它造成了切分感與律動感



可能有人會說,這感覺跟加勒比海的雷鬼(Reggae)或是古巴(Afro-Cuban)或是南美洲巴西的森巴(Samba)很像耶!你沒有聽錯,因為別忘記紐奧良的地理位置,就是一個融合非洲黑人奴隸帶來的節奏、西班牙人帶來的「一拍半」(附點四分音符分句),以及眾多拉丁風格的匯集點,可以參考之前我所寫過的一篇文章:

哈巴、哈巴涅拉、哈古巴、比巴、巴莎、森巴、哈瓦那...-再探西班牙音樂文化在美洲大陸的傳遞、演化與回傳

但是在紐奧良音樂的節奏中,那種切分感更為強烈,也更有一種「甩」出去的感覺,甚至小鼓有許多的碎點與顫音,這都形成了同樣的血緣,但是不同的長相,如果你仔細觀察New Orleans Second Line風格的打法,通常這就是一種「細碎的Swing」與很多「3在4裡面的分句」,關於這點,Duke Ellington的名曲《Limbo Jazz》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你可以“聽成”爵士,也可以聽成拉丁!

我們來聽聽Wynton Marsalis跟知名的Sachal Jazz Ensemble所合奏的版本,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他們用的是非常南亞的樂器,但是關鍵就在於掌握了那些說話的語氣,語氣對,音樂就對,用什麼樂器都可以,而不是去遷就原有的民族樂器,或是只是拿來當做音色的象徵而已哦!



請注意,我不是只是給鼓手打點或是Pattern而已,而是要給所有想演奏這樣音樂的人,甚至想要更懂這種音樂特色的賞樂者,了解到「Groove」在哪裡?譬如,你得先了解這樣的分句:


是的,這樣的分句,我們之前在這些文章中都有介紹過,當時大家都認為只有在爵士樂即興中才「必須」要這樣做,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答案應該是爵士樂起源的時候,樂句的方式已經是這樣了,所以你只要掌握「Groove」的DNA,就容易掌握到Swing或是Groove,而不是「刻意」去哪裡長那裡短哪裡重哪裡輕,那是非常古典音樂的觀念,永遠都學不好現代音樂的!

可以先複習一下這兩篇:



請用上面的三段一小節分句,來對照聆聽以下的示範影片,這樣你就不會只陷於鼓手打得很花俏或很炫技的浮面印象中,而能開始掌握到那個「語氣」:


真的不要想成「大聲吵雜」哦!New Orleans Second Line的風格,在爵士樂中最重要的名曲就是這首Ahmad Jamal的《Poinciana》,原來Ahmad Jamal在專輯中搭配的鼓手Vernel Fournier,正是來自紐奧良,而且他是白人!甚至連這段現場中邀請跨刀的Idris Muhammad,也是紐奧良人啊!



這張1958出版的專輯一定要買!


如果我們把Groove延長到完整的兩小節,就會遇到這種Groove,跟Afro-Cuban的3-2 Son Clave完全一樣:


就用啟彬與凱雅自己的作品來示範吧!這首《草仔粿 Hakka Green Cake》收錄在「米米妹妹」專輯中哦!也請仔細觀察節奏組的律動,聽起來容易,但是要「Hold住」不容易,也請揣摩幾位即興樂手的語彙使用方式如斷句、起頭與結尾等,就能更快掌握正確的語氣囉!



變化一下,又變成跟巴西的Bossa Nova Clave一樣了?對啊!但是巴西音樂中這主要是表現在敲小鼓鼓邊上的,在紐奧良,就是“整套”的啦!


跟著邊打邊唱看看吧!



而紐奧良出身的團體The Meters,也影響了許多爵士樂與放克樂(Funk)團體,譬如在爵士樂中,《Cissy Strut》就是一首大家都很愛演奏的曲子,其實在搖滾樂中也是,1989年吉他手John Scofield融合了搖滾與放克,並邀請以New Orleans Second Line打法著稱的鼓手Johnny Vidacovich(也是紐奧良來的白人),重新詮釋了The Meters的名曲《Cissy Strut》,後成為Groove Jazz常見曲目。我們這裡選播鼓手Dennis Chambers的現場版本,注意聽鼓的分句,變成下面那樣了!





所以說演奏紐奧良爵士樂,或說演奏其後的許多爵士樂衍生風格,那個關鍵跟演奏拉丁音樂是一樣的,也就是找到「Clave」(西班牙文中的「鑰匙」之意),然後以正確的語氣及語彙「把話說對」比較重要,更甚於先「咬文嚼字」或「玩文字遊戲」,也就是很多人陷入爵士樂複雜的和聲與音階理論中,卻忘了要先學會「說話」呀!

鼓手也常常會落入「拆手腳」或是「局部動作或聲響」的陷阱裡,卻忘記整體的Groove才是最重要,我們特別幫大家找到知名鼓手Steve Gadd在1970年時,與美國陸軍樂隊合奏的《Cissy Strut》,大家參考一下:




1994年,John Scofield邀請Eddie Harris本人,錄製「Hand Jive」專輯(Blue Note),大家可以聆聽《Whip The Mule》一曲以資證明(專輯介紹連結),還有這首《Do Like Eddie》,很多人都以為這是John Scofield的風格,其實那都是紐奧良爵士的風格,甚至是他的前輩薩克斯風手Eddie Harris的風格,John Scofield只是因為經常演奏它,變得大家自然產生聯想而已,像這樣的詮釋法,就是一種加上了Swing Beat與Funk Beat的融合啦!



所以,如果是我,我就會將所有其他對應的可能,都用處理拉丁音樂的方式(3-2轉2-3),把剩下的三種Groove找出來,並在樂器上練習:




談到薩克斯風大師Eddie Harris,感覺上他的地位似乎不若許多爵士薩克斯風大師如John Coltrane、Sonny Rollins、Joe Henderson等的崇高,然而只要問問後輩一點的爵士樂手,譬如Michael Brecker、Joshua Redman、James Carter、Chris Potter等,大家無不同聲推崇Eddie Harris對Groove Jazz語彙的貢獻!

1965年由Eddie Harris創作的《Freedom Jazz Dance》,最原始的錄音版本,是放入Second Line律動的,只是後來被小號大師Miles Davis與他的第二代五重奏拿去重新詮釋,變成知名度比較高的版本,或者甚至被大量Funk化(因為Groove Jazz跟Funk其實只是一線之隔),建議大家一定要藉由實體專輯或是網路購買,聆聽原版的專輯版本,就會懂那個Groove的神奇在哪?


在原版的《Freedom Jazz Dance》中,鋼琴的節奏非常有趣,乍聽之下很像是崁在剛提到的「2-3 Son Clave」感覺的New Orleans Second Line Groove中,但是在第二小節的第四拍中,將原本應該在第三小節第一拍出現的重音往前挪,造成一個很強烈的切分甚至是錯位的感覺,在第四小節的第四拍上,又越位搶拍整整一拍,將反覆後原本會出現的第一拍第一小節再往前挪,你也可以看成好像後面只有第三與第四小節的Loop。

貝斯的走法則自由許多,跟之前介紹過的傳統New Orleans Second Line一三拍貝斯又不一樣,等於可以自由發揮,就跟Funk音樂一樣,Bass Line變成是一個可以清楚辨識曲子,以及鞏固曲子Groove的底盤,譬如這首的Bass Line,也請一定要記住,然後可以變化練習。再次強調,不要只有鼓看鼓、貝斯看貝斯、和聲樂器看和聲樂器、旋律樂器看旋律樂器而已,爵士樂就是強調要互相學習與找到契合的崁合!


我們借用一個比較現代,卻也遵照原本Pattern與Groove的版本來練習跟看看吧!



1998年,當代薩克斯風大師Michael Brecker錄製《Madame Toulouse》一曲,正是標準的New Orleans Second Line律動,可見在Modern Jazz中,老節奏新玩法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收錄於「Two Blocks from the Edge」專輯中)




其實在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樂作品中,New Orleans Second Line一直是我們很愛用的風格,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想要做很完整且深入地的介紹,而非表面上許多文字解釋或是穿鑿附會。譬如張凱雅在「敲敲幸福的門」專輯中,就把德布西的《比緩版更慢》改編成有銅管編制的《德布西往哪兒走?》(Debussy's Second Line)哦!非常輕快且俏皮的風格,可以跟原版對照看看哦!^^ (專輯專頁



近年來台參與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與音樂節的義大利薩克斯風手Rosario Giuliani,也有一首《Mr. Dodo》,是標準的New Orleans Second Line曲風哦!只有在和絃上是採取調式手法(Modal Approach)而已:



最後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句法語彙的問題吧!當然New Orleans Jazz的句子,可以用之前所有提到的切分與分句方式來求得,不過先講個好笑的,你知道全世界都知道的「結束啦!」或是「下課啦!」的著名樂句是從哪來的嗎?答案就是最開頭那首《Second Line》的結尾哦!呵呵


以下也提供一些句子的節奏做為參考,不過我覺得還是多採譜、多模仿、多聆聽,才是王道,畢竟這是街頭音樂、庶民音樂起家,完全照著譜演奏,味道就是不會對的!請把握住「Riff」(短樂句)的原則,就能找到線索!

另外在爵士鋼琴家與作曲家Horace Silver的作曲風格中,也都能找到很適合的句子與律動參考,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Horace Silver的音樂結合了許多黑人傳統音樂的元素,如福音詩歌、拉丁音樂等,而這跟紐奧良爵士的背景是非常相符的,建議大家可以先聽聽《The Precher》與《Sister Sadie》。

也不要忘了,許多迪士尼早期的卡通如米老鼠與唐老鴨的配樂,除了古典音樂外,都有很多紐奧良爵士的風格(是的,從前大家都說是迪西蘭爵士樂),也是一個可以探索的方向哦!


至於國語歌當中,有沒有紐奧良風的音樂呢!當然有!有一首五六年級都會唱的中視卡通「湯姆歷險記」主題曲就是啦!值得一提的是,原來日本版的卡通主題曲不是長這樣的,是前中視大樂隊指揮林家慶老師,根據故事的時代背景(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正是發生在美國南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故事),重新創作的呢!我之前曾有幸跟已經移居國外的林老師訪談過幾回,大家聊得非常開心呀!




另外就是莫文蔚的《愛我的請舉手》囉!這首曲子的作曲與編曲在國語流行歌曲中是蠻少見的,不過MV我是看不太懂涵意是什麼就是了... XD



紐奧良可以說是美國音樂的根,因為不只是爵士樂,在節奏藍調(Rhythm & Blues)中我們也可以聽到許多傳奇的藝人與團體,譬如Dr. John:



而R&B後來被白人“偷”過去,改了個名字重新包裝上市,就叫Rock 'N' Roll啦!各位可以聽聽看以下這首被公認為史上第一首Rock(搖滾樂)的曲子《Rock Around The Clock》,不但整個曲式是個12小節Blues,連主旋律是不是都讓你想到剛剛在爵士「西索米」樂隊中的名曲《Second Line》呢?



至於The Meters在Funk音樂上的地位與貢獻,自是不在話下,除了《Cissy Strut》外,聽聽這首《Hey Pocky A-Way》,然後再研讀這篇專文吧!

繼續斷開,找出Groove的骨幹!-介紹更多「3在4裡面」於四分、八分與十六分音符的分句方式



所以,你說這樣的音樂,是Rock?是Funk?是R&B?是Jazz?...其實名字真的不是很重要,「脈絡」與「DNA」最重要,尤其如果你想要「掌握音樂」的話:



希望這篇文章的介紹,能讓華文世界的你我,都更了解爵士樂的起源,以及紐奧良爵士樂的真正重要性,還有就是爵士樂那種隨時可以向歷史寶庫取經,變化出新菜色的神奇囉!


(7/19星期六,一起來大安森林公園進行一場熱鬧的紐奧良風遊行吧!保證永生難忘!)



延伸閱讀:




其他許多重要專文連結,已經置於前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