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爵士樂比你想像中的還要有深度得多,但是卻也沒有那麼曲高和寡

文/謝啟彬



我常跟年輕一代的樂手們說,現在在台灣以外的地方,爵士樂的發展已經進入「深度」的階段,不是指更複雜、更難或是更個人化的技術層面,而是那種樂手成長過程中的吸收消化與反省,你我也都要真正深刻去體驗一下,那種浸淫的過程。


譬如Robert Glasper、 Esperanza Spalding、EST、Snarky Puppy或甚至Hiromi好了,他們就是將爵士樂的模式,放進他們喜歡且習慣的音樂風格中,並沒有試圖要去做「困難」的音樂,甚至把誰幹掉等等,這就是為何你會enjoy他們的音樂的緣故,因為他們自己也很enjoy。

但是為何你會感到吃力?當想要這樣做時,有這樣嘗試的動機時?就是剛講的「深度」問題,因為你不習慣,甚至不知道,原來Jazz不是只有Swing跟Bebop,甚至Funk, R&B, Soul, Rock都是需要去深層學習並喜愛的風格。


所以不管從哪條路出發,你都要去學習「你原本不習慣的風格」,而不是只是偏食,記住,那只是「偏食」,不叫「熱愛」,就跟你只喜歡吃某種食物,跟你會因為愛吃去嘗試各種食物,甚至為了身體健康必須要吃特定而充分的食物一樣,三種境界並不相同。

大多數的人,總是看到「爽」的那一面,覺得這樣很花很炫很強之類的,但是當自己要做到時,就會有盲點或是還是沈溺在“俊男美女的海報”中,這也就是業餘者跟專業者的差異,專業,會有痛苦的過程,但是會真的變強壯,其餘的,真的只能當觀眾、cosplay(買一樣的器材穿穿一樣的衣服一樣的態度)、朝聖...之類的而已。



老實說,我總是覺得把這種等級的節目,放到所謂縣市政府辦的戶外音樂節活動中,是一種浪費,尤其又是免費的話。

首先我犯了政治不正確的問題,因為我輕視觀眾的水準,甚至可能會成為砲轟的對象,但是事實是爵士樂也是需要認真欣賞的,不是台上熱鬧有聲音吸引觀眾來就好,那這樣其實根本不需要請這種的。

而我也對那種「專家型」、「資深樂迷型」、「樂手型」的意見感到反感,因為其實非常小眾,但是每個人其實都只是很自私地想要聽到自己想聽的,甚至是私心想看到的名字而已。你如果真的想看誰,那你該做的是壯大社群,提高參與,而不是一直講還有誰你不知道嗎


然而對公部門而言,服務某部分樂迷從來就不是他們要的,那都只是一種辦活動編預算的理由,他們在乎的是人潮與媒體能見度,「最大眾的大眾」才是他們的核心,不然,就會被民代罵。

當然,對很多公關公司而言,這就是一種生意,就看你有能耐可以找到誰來“交代”,然後塑造出國際、熱鬧的景象,然後可以跟公部門交差。

你可能會想說皆大歡喜不是很好嗎?或說有就很好了幹嘛抱怨或是似乎想說別人辦就不行?我的意思從一開頭就不是如此,我希望人才變多、環境變好,當然我自己也要活下去,但不是大家找個方式來跟政府撈錢或風光,一出了台灣就啥也不是,只能在這片土地上騙來騙去或唬來唬去,然後嘴巴上繼續說好羨慕外國啊之類的...

推廣,沒有那麼容易,教育,不是嘴巴說說,音樂也是有深度的,音樂也是有文化的,我很願意幫你們開門,但我不是守門人,我是這棟房子的建築師,裡頭還有很多讓你大開眼界的地方,這棟房子的名字其實不叫爵士樂,你想稱它是爵士樂也沒關係,不是也無妨,我只希望大家會愛上這棟房子,會來住~



延伸閱讀:

一種東西在你的生活中不存在,並不表示它就不存在 – 喜愛或想發展爵士樂,不能只認識爵士樂,需要全面補足

寒冷雨中的路,從沈重的感覺走來 – 2014在日本繼續爵士樂交流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好好地專心跟著樂手的演奏與互動,聆聽爵士樂」呢?

你懂得行銷你邀請的爵士音樂家嗎?

這是一個,在官僚體系、繁瑣法規與社會風氣的多重擠壓下,盡力讓它活著的一朵花—台北爵士節不節?

All About Groo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