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羨慕哪裡好,而需要知道如何變好 – 這世界沒有烏托邦,只能努力去創造、延續與平衡

文 / 謝啟彬


多年來,接觸到香港、澳門的學生,甚至是星馬的學生,都會跟我說「台灣好好,好羨慕哦!」我不是要潑冷水,而是你必須要看你接觸到哪個環境而定。譬如在TISJA,你接觸到的可能是台灣很優秀也很願意進步學習的爵士樂學子,同樣的,從港澳星馬來的學子,也是經過甄選才會聚在一起的,自然有種惺惺相惜之感。

但是這真的沒有那裡比較好的問題,因為當你去到東京、特拉維夫、開普敦、布魯塞爾、巴黎、紐約,當地的音樂家也是跟你“抱怨”一堆問題。不要以為看到Hiromi、Avishai Cohen、Robert Glasper...等人的出身與國籍,就認為你想像他們住的地方就是天堂,就是聖地。

第一段的話我以前也講過。當我們初次前往歐洲,進入一個專業的爵士樂學習環境時,很多時候看著同學或老師,知道很多我們以前都不知道的東西時,我們脫口而出也是羨慕之詞。記得我有一位老師很和藹地回答我,不是,爵士樂在比利時發展並不蓬勃,它仍是很小的一個族群而已,你會覺得大家好像都很懂,是因為你在學校裡頭,你在一個大家都喜愛音樂、來學習音樂的地方,當你走到街上,問誰喜歡爵士樂,答案一樣是非常稀少的。

然後你會聽到美國的音樂家、法國的音樂家,甚至都是第一流、可以說有名聲的爵士樂名家,私底下跟你講爵士樂的圈圈,真的比大家想像中的小,所以大家都要更努力發展,才不會“沉”下去的緣故。音樂事業的發展,跟在音樂學校裡頭學過的,會有很大的不一樣,相信這在各行各業都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關鍵的差異到底在哪裡呢?不在於爵士樂手的多寡,也不在於音樂會聽眾的人數,而是在於這些音樂是否進入了常態?可以確認的是,在台灣之外的許多爵士樂活動,是真正的爵士樂活動,不管收不收費商不商業,但在台灣,爵士樂活動是個名目,爵士樂教育大家都在搶推廣起步。

然而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在,對於這些我們上一代、這一代與下一代都不熟悉的音樂類種,在地的大眾是否了解他們的來龍去脈,也懂得如何欣賞?這不是又要走入鑽牛角尖的偏執,而是,這些跟爵士樂前後左右相關的風格,的確在我們的文化與教育中不存在。別誤會,我的意思不是要推廣到全部的人都變成專家,只是希望大家,別拿「爵士樂」當旗子來搖而已,別陷於「抬頭」的名目上,也不要用過即丟。


我的經驗是通常被羨慕的那一方,本身也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所以這世界上沒有烏托邦,寫這些文章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找到方向。

就如同港澳星馬的學員會羨慕台灣學員環境好,但是台灣的老師如我們反而覺得港澳星馬的學員“比較專心”,所以往往初次比較起來,程度會比較高些。

另外就是台灣人口畢竟比較多,所以大家各自表述的也多(我說過我不是啥教父,大家其實都想當大哥 ^^),所以從外來者的角度看來,自然會覺得好像台灣的爵士樂風氣發展比較蓬勃。

蓬勃,或許有好些,但是專心與持續,就不一定了,很多時候在地人來看,就不會只看到表面,這不是悲觀,這只是陳述一個長年以來的事實。

不用羨慕,爵士樂不是聖地,不是高於一切的金字塔優越感,而是你該知道如何種植一顆樹,藍調是根,爵士是幹,然後許多的枝枒一直延伸蓬勃,樹才會大,別把爵士樂想成或變成孤枝~




延伸閱讀:

一種東西在你的生活中不存在,並不表示它就不存在 – 喜愛或想發展爵士樂,不能只認識爵士樂,需要全面補足

好音樂不分疆界,多元的意涵也不是指各自表述

國外的爵士樂聲響,在國內做得到嗎?讓我們來揭露答案!

迷思要靠邏輯來破解,也要靠行動來推翻

我的「國際觀」—主動出擊,改變成見,清楚地表達你的特色與識別

其實爵士樂比你想像中的還要有深度得多,但是卻也沒有那麼曲高和寡